文山社大-方玉如

文山社大-方玉如

週三, 07 October 2020 17:48

景美1982年木柵路拓寬完工

 景美通往木柵的道路始建於日本時代的1899年,由景尾經木柵抵達深坑。1908年因瑠公圳改道景文街,於是填平原是圳道空溝為景美街,並拓寬通往木柵的道路,此段歷史記載於開道碑中。1919年建台車道通往石碇,1926年始有大新汽車通行景尾木柵間,1960年代,廢除台車道。

1969年版的地形圖中,從景文街沿著山邊到溝子口的道路也命名為景美街,並將溝子口路、馬明潭路、木柵路(接深坑)納入木柵路範圍,建立木柵路一段到五段,後來將景興路開始的景美街也併入木柵路一段。現在的分段點:起自景興路口至兆樸之歌社區前為一段,至秀明路口為二段,至萬壽橋頭為三段,至萬芳交流道口為四段,至高速公路下方為五段。1982年打通「景興路後段」,並同時拓寬木柵路一段。

  1982年之前木柵路一段到五段路寬僅單車道,會車不易,1968年景美鎮木柵鄉劃入台北市後,交通管道一一打通,也在1982年將木柵路由單車道擴建為雙車道,並在雙邊設紅磚人行道,呈現現在樣貌。由1980年版地形圖呈未拓寬地形,1991版地形圖已呈拓寬後地形,於是在木柵沿線成為木柵地區重要街道,沿途有:世新大學、永建國小、考試院、革命實踐研究院、文山行政中心、木柵國小、木柵高工、木柵捷運站等。

辛亥路是景美對外聯絡的重要道路,於1972年闢建辛亥隧道與辛亥路四段五段,再於1978闢建懷恩隧道與辛亥路六段、七段,全線西起汀州路替代役中心前,東北行至新生南路、復行至復興南路口,改東南行辛亥隧道、興隆路、懷恩隧道、木柵路至木新路止,全長6840公尺,兩側紅磚人行道,各段路面寬度不一。分段點為:汀州路至新生南路為一段,新生南路至復興南路為二段,復興南路至辛亥隧道為三段,辛亥隧道至興隆路為四段,興隆路至懷恩隧道為五段,懷恩隧道至木柵路為六段,木柵路至木新路為七段,是台北市分成七段中最短的道路。懷恩隧道穿越景美山,於1977年10月動工,1978年10月完工,全長約490公尺,寬9.4公尺,懷恩隧道的辛亥路六段七段全線僅二線道,抵達景美女中,中間連結木柵路一段「世新管理學院」、「考試院」,及沿木新路至「景美女中」、「寶橋附近通用工業區」。1969年版地形圖中,木柵溝子口到萬芳社區,有景美山橫互,完全無路徑可通行,來往必繞道景美,再經興隆路前往。1980年版地形圖,懷恩隧道已開通,只需行車約5分鐘即可抵達兩端。工程施工單位為榮民工程處,由孫運璿前行政院長題字「懷恩」,以紀念「於1975年逝世的蔣介石總統」之意。

羅斯福路興建於1950年代,為戰略考量,由總統府到公館,興建40公尺大道,那是高玉樹市長的時代,40公尺道路即目前的左右合計八線道。1965年火車停駛,擴寬羅斯福路五段150巷以後及六段到景美、經北新橋到新店,但尚未拓寬為40公尺大道。1977年10月,因颱風帶來豪雨,羅斯福路五段公館附近蟾蜍山,因雨量猛烈衝擊,致山邊土石滑落,多間民房受損,居民傷亡。之後北市府政將土石排除,並將羅斯福路五段、六段拓寬至36公尺左右,計八線道,使羅斯福路一段至六段,全線皆呈八線道道路,是台北市中心通往北市南區重要交通樞紐,在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時,帶動商旅往返,促進台北南區工商發達。在1969與1980地形圖比較中,1969年的公館附近,基隆路及通往永和的高架橋尚未開闢;1980年地形圖中,蟾蜍山的羅斯福路五段已拓寬完成,基隆路及往永和的高架橋也興建完成,這是台北南區道路工程重要里程碑。

週三, 07 October 2020 17:43

景美1974年開通興隆路四段

興隆路一段到木柵路於1964年開通,而興隆路到四段接木新路一直到1974年才串聯完成,前後等待了10年的時間。興隆路一段連結日本時期由羅斯福路五段六段分段點的景隆街往海巡署的台車道,延伸至再興中小學附近馬明潭的木柵路止:於1974年再拓築興隆路四段,可以連結木柵路三段到木新路,這是貫穿景美到木柵的重要關卡,必須剷平過木柵路後下崙尾的山丘,對當地的景觀影響較大。 興隆路北起羅斯福路五段,南至木新路,全長4611公尺,寬11公尺至15公尺,柏油路面,四車道,兩旁紅磚人行道。羅斯福路五段到聖安宮前為一段,由此至辛亥路口為二段,辛亥路以東到再興中小學校門門口左側為三段,之後往南至木新路止為四段。其一二段及三四段的分段點並非在大馬路上,而是以過去地理紋理及庄區分界為其分段點,如興隆路一段二段分段點並非在景興路口,而是往東的聖安宮前,因為這裡是以前萬盛溪溪流流經,當時是萬盛庄與興福庄的分界點,舊地名為橋頭;而興隆路三段四段的分段點並不是在木柵路上,而是往北的再興中學校門口左側,因為這裡是以前山丘橫互並無道路,是景美區與木柵區的分界點。道路分段考量過去的行政劃分及地理紋理,為往後研究地方文史留下伏筆,細膩的思維令另佩服!  在1969地形圖興隆路僅到木柵路三段,1980年地形圖已穿越木柵路三段、安康社區抵木新路。此時,木柵地區進出台北市區,終於不用沿著木柵路繞道景美,可以由興隆路、辛亥路經辛亥隧道到大安區,由興隆路一段接羅斯福路到公館、古亭,交通頓時方便許多。

景美區內重要南北向聯絡道路開通,是1974年開闢興隆路一段與景文街間的「景興路前段」,當時反「L型」的新路稱為景興路,連接景文街與羅斯福路六段。

  興隆路一段、二段的十五分庄附近與老街景美集應廟附近商圈,早期往來只能行走狹小的三福街舊道斜行通往景美,或走景隆街、羅斯福路六段到景美。景興路打通可分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74年,先闢建景興路由興隆路一、二段附到景文街、羅斯福六段(在今捷運景美站2號出口交會),全長1公里的舊景興路,寬19公尺四線道,紅磚人行道,柏油路面,呈反「L型」,當時稱為景興路,景美國中前尚未名為的景中街。

  由1969地形圖與1980地形圖做比對,1969年尚未建景興路,在景美國中前尚無道路,景美國中後方的光華新村與景華公園前亦無道路,在1980年地形圖,通往景文街的景興路前段(舊景興路)已闢建完成。第二階段景興路直向連通到木柵路一段,於1982年才沿著景美山西側開闢,此時原來通往景文街橫向的景興路才更名為景中街(因道路在景美國正門中前面)。 

景美對外聯絡第二條重要道路為1972年闢建辛亥隧道與辛亥路四段五段,使景美、萬芳、木柵地區進出台北市內,增加另一條便捷道路。

  辛亥路起自汀州路替代役中心往西行、再往南,經第二殯儀館後,穿越中埔山興建辛亥隧道,連結辛亥路四段與興隆路二、三段交會,再經懷恩隧道接辛亥路六、七段,使萬芳、木柵地區在1972年後,可以直接經由辛亥隧道扺台北市大安區。

  辛亥隧道1971年2月動工,1972年1月完工,全長487.5公尺,寬9公尺,高6公尺。中間連結「萬芳社區附近萬美街」、「萬芳興隆商圈」、「中國科大」,為景美木柵第二條對外重要連絡道路,可以不必繞道羅斯福路公館的交通瓶頸點。

  由1969年地形圖上看,中埔山隧道及辛亥路四段尚未興建,1980年地形圖隧道與辛亥路四段已闢建完成,隧道承包單位是中興工程顧問公司,由嚴家淦前副總統命名為辛亥隧道,以宣揚辛亥革命精神,隧道口的小學也因此隧道而命名辛亥國小。

景美對外與臺北市市區聯絡交通重大改變,是在1965年萬新鐵路停駛,並擴寬為羅斯福路五、六段為八線道,更便於連絡往北的公館、台北市市區與往南新店地區。日本時代,景美對外交通以萬新鐵路的鐵道交通為主,可進出台北艋舺與新店之間。隨著公路交通興起,汽車迅速、簡便、有效率,於是在1965年政府決定停駛火車,將鐵道路基拓寬為在鐵道沿線公路的寬度。原和平東路以南的羅斯福路興建於1950年代,為戰略考量,由總統府到公館,興建40公尺大道,那是在高玉樹市長的時代。1965年火車停駛,於是連結由公館到景美,將原先火車道旁公路與鐵道,改建成四線道公路,並於羅斯福路六段連結新店的鐵道橋,改建為北新橋,以連結新店的北新路。原先公館到艋舺火車道,則改建為今汀州路一段到三段。於是,由台北到新店的台9線,不經景文街,而是直走北新橋。由1958年版的地形圖,公館圓環以北的羅斯福路已是八線道,西側有萬新鐵;1969年版,萬新鐵路已拆除,公館圓環以南路羅斯福路有加寬。

週三, 07 October 2020 17:38

景美1964年開通興隆路一段

景美對外聯絡道路,首推於1964年興隆路一段開通,而興隆路一段到四段木新路的串聯,一直到1974年才完成,前後相差10年的時間。由現在羅斯福路五六段分界處的景隆街舊道延伸至興隆路二三段沿線,原為日本時代台車道,台車道旁也是日治時期的保甲路。隨著公路運輸興起與萬新鐵路即將停駛,政府將台車道改建為興隆路汽車道,並於1964年沿著山邊開闢現在的興隆路一段(由羅斯福路五段武功國小到興隆路二段),道路通達至再興中小學前方馬明潭的木柵路為止,完工時景隆街當時仍稱為興隆路,新闢的道路於1968年併入台北市後分成興隆路一段至三段,在1969年地形圖上,現在景隆街仍標示為興隆路的路名。1974年拓築興隆路三段銜接木新路,興隆路四段的分界點並不是在木柵路上,而是木柵路北側的再興中小學校門口左側,因為這裡是當時景美區與木柵區的分界線。當時興隆路三段經常淹水,於是在1975-1980年間花了五年的時間完成興隆路沿線的地下涵管排水工程,以解決遇雨成災的水患問題。施工期間道路千瘡百孔,風來飛沙走石、雨來泥濘難行,居民苦不堪言,完工時居民燃放鞭炮大肆慶賀。興隆路一段採柏油路面,路寬四線道,兩旁有紅磚人行道,為景美對內首要聯絡道路。目前有公車羅斯福路幹線(原236)行駛,全線由深坑東南科大直通台北火車站,是台北市區、公館、景美、木柵、深坑間重要連絡道路。

景興路300號,在世新加油站斜對面,有一棟旱地拔蔥的大樓,名為「天際」,是景美繼「岳泰風範」之後第二棟超高大樓。天際大樓建地489坪,興建207戶,每戶20-30坪,採鋼骨結構建築,地下5層、杝上27層,預定2020年完工。天際大樓基地西側是景美老街的頂街、東側面景興路、東北側臨景後街,未開發前基地上主要建物都是年代久遠的平房建築,景後街上甚至還有一間百年土埆厝。基地整合時間頗長,主要範圍在2009年既已拆除整地,一直到2016年才施工。2019年主體建築已完成,由景美街看過去相當突兀,因其基地屬於第三種商業區用地,容積率就可達560%,再加上都更容積獎勵、開放空間、容積移轉,基地才489坪,竟可設計成27層超高大樓,與周邊景美老街低樓層建築對比,更顯獨特。當初建照審核,並未將景美老街元素拱形騎樓元素納入設計圖中,甚為遺憾! 天際建案在狹小基地中建造超高大樓,緊臨景美老街,又緊逼仙跡岩山邊,天際線相當突兀,宛若旱地拔蔥。未來景美老街周邊舊建物改建,若無任何規範,如基地退縮、要求騎樓設計景美老街原有的拱形元素等,在使用分區皆屬於第三種商業區的景美老街周邊,將是一棟棟瘦高建築物林立的市容,景美老街也徹底被摧毀,重要的老街地方發展歷史也將蕩然無存! 景美老街還曾是日治時期的大畫家石川欽一朗寫生的場景,畫作上從景美街遠望端點還可看見可公館的蟾蜍山,畫作場景也將完全消失!  

車前路萬新鐵路景美火車站正前方的重要道路,聯絡火車站與公路局車站的重要幹道,全長才83.3公尺,其南側在2010年前都是一樓平房及二層樓的建築。2000年代岳泰建設進行土地整合,土地採買斷或合建分樓的方式並行。基地由車前路往南延伸,涵蓋已停業的僑興戲院舊址及景文街部分舊建築(包括景美地一間四層樓的樓子厝),規劃成27-33層鋼骨超高住宅大樓。此基地共1280坪,於2011年開始施工,2015年完工,分A、B、C三棟,共計128戶,最高樓高為128公尺,為當時景美第一超高住宅大樓,建案名為岳泰風範。此建案生活機能豐富,緊臨捷運站,出入方便、設有游泳池、宴會廳,是高值感住宅大樓。施工完成後,岳泰風範成為景美商圈最高建築物,2016年緊臨車前路的店面吸引「台新銀行」來此設點。1999捷運新店線開通,文山區人口增至270000人,在房價高漲、建地不足情況下,景美地區建築物往高樓層設計,此棟33層超高建築物,是景美劃時代的指標建築物。

第 8 頁,共 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