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我們為什麼要強調「修養」的教育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主任 蔡傳暉 2004/06

  文山社區大學從92年初開始推動核心課程,杜文仁老師是這個推動計畫的執行長。今年四月間他在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刊物「社大開學」,發表了「公民社會與核心課程」一文,該文認為:公民社會實即資本體制的一環,不改變資本體制談公民社會是避重就輕、緣木求魚;因此該文主張:社大應加強「文化、修養、靈性」的教育,課程應溶入靈性、古代、非西方的要素,使我們得以提昇,進入「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杜老師的主張,我深受啟發也深表認同,本文係以文山社大這六年來的實際經驗及個人心得,來呼應該文之論點,並做些許引申。

我們所嚮往的美好社會,不就是一個有「家的感覺」的社會。

  時光倒回,我的思緒回到了六年前的八月天,在文山社大開辦前夕的教學研討會上,高雄師大何青蓉教授要每個人說出自己心中的「文山社大是什麼?」。我忘了當時我的回答,不過我知道此刻的答案是「家」,文山社大我的家;朋友們,不知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在社大,你是否也有家的感覺?喜歡來這裡上課,是因為這裡的老師、同學?還是喜歡這裡的感覺?我們所嚮往的美好社會,不就是一個有「家的感覺」的社會。唯有家人,不以利害相較;唯有親情,付出不求回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何其自然。傳統家庭是靠血緣關係的親情維繫;而社大我的家,是維繫於社大人所共有的情感與價值;然而這共有的情感與價值,不會從天而降,需要我們細心營造。

  在「知識解放、公民社會」的旗幟下,我們投入社大的推動,轉眼間,走過了六個年頭。「知識解放、公民社會」許多人朗朗上口,但卻又似懂非懂;回首當年建立新社會、新文化的宏願,我們是否已離理想愈來愈遠;還是我們的理想從來就只能是口號,沒有落實的可能。社大的理想必須從社大的實際經驗中思索,回到社大的夥伴們(老師、學員、行政人員)的真實體驗,去找出社大的發展方向。

 

第 3 頁,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