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山社區大學
地球是否是個有機體?如果水是地球的細胞質,臭氧層是地球的細胞膜,成千上萬的生物則是生活在其中的小分子,這樣說起來好像倒是有些道理。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在1972年提出了蓋亞假說:「地球整個表面,包括所有生命,構成一個自我調節的整體,這就是我所說的蓋亞。」
簡單地說,蓋亞假說是指在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下,能使得地球適合生命持續的生存與發展。即便地球不是個有機體,人類生活的這個地球天天充滿了變化,這點是不會錯的。而這變化,通常和氣候有極大的關係。
氣候所組成的因子十分廣泛,其成因包含:
(1)太陽輻射因子:指緯度、大氣與太陽輻射的作用強弱;
(2)下墊面因子:即洋流、地面植被及下墊面對太陽輻射的作用強弱;
(3)大氣環流因子:氣團及氣流,也就是我們關心的「天氣」;
(4)人類活動因子:人類活動所造成以上的改變,如植被改變、興修水庫或排放氣體。
隨著各因子的變化,氣候隨時也處於變動。在氣候變遷成為顯學的現在,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甚鉅,有著更多不可逆的改變,如人類所製造的溫室氣體、過度的森林開發及砍伐、減少生物的多樣性及各種污染。這些變化都是人類發展史上微小的累積,但積沙成塔,蓋亞開始他的逆襲,與人類最相關且最明顯的就是全球溫化。在過去,地球維持著微妙的環境再生及自淨能力,平衡著這土地上的所有生物。但隨著人類產業活動的頻繁,產生許多對環境的負作用已遠超過地球所能負荷的。變化的號角一旦響起,人類為了生存當下之急就是要開始進行緩解及調適。
全球暖化造成地球的大氣及海洋劇烈的變化。海洋溫度升高、兩極融冰大大影響了洋流系統,提高各地乾旱、急降雨、溫度變化等極端氣候的發生。而每個地區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其因應之道也都不盡相同。位處臺北盆地南部的南港山系、二格山系及景美溪交會處的文山區首當其衝的則是「水」的問題。急降雨的集中雨勢所造成的地表沖刷、溪水暴漲,其影響力已不亞於颱風的侵害。而這來得快去得快的雨水,該如何有效運用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並減少身家損失,也是文山社大目前正積極研討及推廣的議題之一。
在人類活動因子成為目前氣候變遷的重要因素下,每一個人或社群的行動都會相互影響彼此的生活習慣與居住品質。本期文山社大所探討的即是氣候變遷下每個人所能行動的因應之道。在這充滿叉路的時代,擁有知識才能夠幫您選擇正確的道路。
●補充資料
臺灣目前也成立了「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由科技部及其他相關官學單位如中央氣象局、水利署、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及臺灣各大學的專家學者所為研究公開平台,做了過去變遷與未來氣候推估。並廣收全球最新的文章,提供有興趣的民眾做為有力的參考資料。
網址:http://tccip.ncdr.nat.gov.tw/
●IPCC :
聯合國所成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是一個附屬於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在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合作成立,專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該會會員限於世界氣象組織及聯合國環境署之會員國。
IPCC協助各國於1997年在日本京都草擬了《京都議定書》,協議目標是要在2010年時,讓全球碳排放量比1990年時減少5.2%,目前已有170多國核准該協議。
IPCC已分別在1990、1995、2001、2007年及2013年發表五次正式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同時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在2008年時公開呼籲:「假如在2012年前沒任何行動的話,就太晚了。接下來的兩、三年是決定我們未來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