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

疑似十五份遺址

在景豐街底的景美運動公園,原是義芳化工廠舊址,工廠搬遷後,土地部分被徵收為公園用地。在面山左側山邊處,發現疑似是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晚期或植物園文化早期之「十五份遺址」的所在地(距今2000至2500年前,因缺乏陶片佐證,無法完全確認使用的年代)。由此地出土的石器,包括巴圖(Patu)形石斧六件及網墜十九件,這是在1986年植樹節當天,由一在地居民響應植樹種樹活動,在住宅後方挖坑種樹時,挖掘出來的石器,因種種因素及因緣際會下,於2006年10月由住在景美的文山社區大學資深學員鄭景隆先生,將友人所贈之此批石器的照片,輾轉送至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召集人劉益昌教授手中,經劉教授考證推定,此批石器可能是距今兩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植物園文化之「十五份遺址」的文物。文山社區大學向台北市文化局提出遺址認定申請,文化局於2007年9月7日邀請考古學者及公部門人員進行現場勘查,但因出土的詳細位置不夠精確,且缺乏陶片佐證,現以"疑似十五份遺址"來認定,尚無法進展為列冊及指定遺址的層級。十五份遺址最早於1928年(日治昭和3年)台北帝國大學建校整地時,由十五份挖土填校地時被發現,當時土俗人種教授移川子之藏對出土石器進行研究,將其歸屬於紐西蘭毛利人所使用的巴圖石器,為台灣出土的首件巴圖石器,移川子之藏並於1934年發表論文,開啟泛太平洋文化交流的開端。日人離開台灣後,該遺址具體地點資訊也失傳。經多年努力,台北市文化局同意立碑紀念,於2015年5月完成「疑似十五份遺址器物發現過程紀念碑」之工程,現場除陶製碑文外,還有一支162公分高的放大版燒陶巴圖。之後,也希望也能將景美運動公園更名為十五份遺址公園,讓更多人瞭認識五份遺址。

閱讀 4209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