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路二段22巷口,設置金碧輝煌的會元洞清水祖師廟牌樓(民國九十五年新設),沿著22巷進入,即可看見美輪美奐的清水祖師廟。乾隆年間,福建泉州安溪縣歸善鄉依仁里西庚人士許標重、許標性堂兄弟渡海來臺,至十五分耙形(現興福里、興安里一帶)開墾,並請來清水師爺及靈著尊王(許遠)供奉。1984年(民國73年),許標重祭祀公業捐出現址,興建二層樓建築,一樓為許氏祠堂「公號四美堂」,二樓正殿中央供奉清水祖師,左配神為靈著尊王許遠,右配神為法主聖君張慈觀,於1987年(民國76年)2月完工。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為清水祖師聖誕,聘請布袋戲團扮戲三日慶祝。在許氏後代子孫中,就以許炳南先生當上監察委員官位最高,因此建廟時,中間門就請當時監察院長余俊賢贈聯,龍門由副院長黃尊秋贈聯,虎門由許炳南贈聯,而廟宇的門聯就安排當時台北市市長許水德贈聯(也是姓許),廟宇因有名人加持更添光采。在廟宇前方靜巷道路鋪設著花崗石,與一班舖設柏油馬路明顯不同,原來當時里長許新榮先生在建置牌樓時,也構思將廟埕前方經營成興福里咖啡巷,除優閒品嘗咖啡外,也可提供假日市集聚集的好場所,提升里民生活趣味,可惜無法解決停車問題而未能達成預期目標。
福興宮位於福興路5號,因位在十五分庄內又名十五分土地公廟。在1859年(咸豐9年)以六塊石板建祠奉祀,在神龕下方保留刻有「福德正神」的長方形石板,俗稱「土地公基」,就是建廟時留下來的古物。1916年(大正5年)福興宮改建成五坪大的土地廟,由保正許梓矮負責管理。光復後,1950年(民國39年)有地方志士高張先進等人倡議改建,除供奉土地、公婆神像外,又增設集會所及簡易戲台。1975年(民國64年)4月,再經地方熱心人士發起重建,1977年(民國66年)完工,此次擴建的部分有金亭、戲台台階等。新廟為一座宮殿式的鋼筋水泥建築,設施完備,廟體、 拜亭、廟埕、 戲台與金亭,一應俱全,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區中,實屬少見。福興宮的戲台,屋宇高聳,隔著廟埕與廟體三川脊遙相呼應。正面牆壁繪有大幅的福祿壽三仙,線條優美生動,為許連成畫師的大作。福興宮於民國104年11月18日被列為台北市文化資產的歷史建築,其理由1.景美地區民間土地公信仰之中心,為地方文化之表徵,亦為十五分地方開拓使之見證。2.福興宮創建於1859年,歷經多次重修,現為鋼筋混凝土造。寺廟之龍柱、剪黏、泥塑手工細膩,造型優美,代表當時之工藝水準。屋頂曲面比例適當,亦具建築價值,同時戲臺彩繪與正殿門神為知名彩繪匠師許連成所繪,具有保存價值。民國108年重修及增建廟體,擬增設文昌殿和太歲殿。
瑠公圳在景美地區最原始的圳道,是1908年(日治明治41年)以前由現在的景美街往北延伸,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圳道現在已成為道路,圳道路線都還完整地被保留下來,就坐落在羅斯福路五段六段東側平行的道路,是自行車、機車從台師大公館院區到景美老街的便捷道路。 這條瑠公圳圳道由許多不同的道路名稱所串接,由南往北依序是景美街→景華街3巷→三福街5巷→羅斯福路六段159巷1弄→羅斯福路六段39巷→景隆街1巷→興隆路一段70巷→萬盛街106巷→萬盛街(1908年後由景文街→景美街→…後同),再接上羅斯福路五段,明明是一條可以串接的道路,卻被各區域分成九段的不同路街巷弄,實在是非常特殊!是否可能將這條具有歷史意義的瑠公圳圳道統一名稱為景美瑠公圳小徑或景美瑠公圳路,並在道路上鋪上水圳意象的路面造景及介紹指示牌,為水圳歷史留下見證!
在景豐街底景美運動公園對面的景美忠勤三莊,為1970年代國防部聯勤單位佔用台北市政府的公有土地興建,共分成三棟,2010年建物已移交北市府財政局接管,2015年前國防部仍向台北市政府無償租用西側兩大棟。東側獨立的一棟原為軍官退役宿舍,現已是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交通警察大隊直屬第一分隊的辦公室;西側兩大棟為五層樓建物,每棟各有兩個大門,分成忠孝樓、仁愛樓、信義樓、和平樓,共有175個房間,每間3到4坪,為聯勤單位提供給單身士官退員(榮民)宿舍。最近一次軍方向台北市政府借用期間自2015年7月1日起至2015年12月31日止,並約定借用期間軍方不得安置新退員進住。借用契約期滿後,國防部軍備局並未提出續借申請。在2016年6月僅14位退員符合國軍單身退員宿舍管理作業規定,年齡在86歲到95歲間,但包括眷屬11人及遺眷11人仍有36入住,並使用93間房間,使用情形不僅難謂符合比例原則,且導致閒置空間四散難以規劃利用。配合北市府社會局等公務使用需求,北市府財政局遂於2016年6月16日邀集國防部軍備局等相關單位召開會議,請軍方另覓地點安置榮民,若無適宜安置之地點而仍需使用忠勤三莊,應將退員配置集中同一棟管理,以兼顧老榮民得以繼續安置,又能促進市產有效利用之雙贏局面。2017年國防部已將入住的退員集中安置在最西側那棟仁愛樓及和平樓,忠孝樓仁愛樓那一棟共87戶,已於2017年已清空。台北市政府2018年7月對外招標,委外經營九年,由「共宅一生股份有限公司」得標,年租金為五十五萬二千元,由民間包租代管業者出資整修,估計每戶對外招租月租不超過一萬元。得標廠商於2020年初開始進行整修工程,其中會打造交流的共用空間,宿舍過去就用公共衛浴,為讓房客有更多互動機會,廠商決定維持原設計,不設計獨立衛浴。這是台北市政府閒置空間再利用為青年出租住宅的第一案,台北市財政局盤點85處基地,閒置市有眷舍超過650戶,許多眷戶已遷出,老屋又尚未進入都更,陸續都會以ROT方式委託民間修繕營運,整修為平價住宅,讓無法住進公宅的民眾,能有另種租屋的選擇。
景美十一號公墓(福興公墓)為文山19號公園預定地,墳墓已於2018年拆遷完畢,現擬開闢文文山森林公園,在預定森林公園中有一墓園和墓塔被保留下來,這就是「賴氏萬壽塔」,於2008年9月15日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列為歷史建築。「賴氏萬壽塔」坐落於興隆路二段203巷108號對面,從位於路旁的墓塚外圍,即可看見賴姓的標示,此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所興建,做為祖塔之用。墓塔在一棵榕樹下,就在排水溝上方的墓塔入口,設有階梯,在入口處左側造墓者為防止後人破壞,特別設置石碑警告,刻著「來觀者得利回家平安、來損者得病回家絕亡」,以嚇阻意圖破壞者。拾階而上,在右側即可看到以混泥土塑造的獅子頭造型,盤據在墓塔上方。 根據台北市文化局網站有關此一歷史建築之說明:賴氏墓塔為1940年大稻埕賴氏興建作為祖塔之用,為地面墓室建築,墓葬區呈階梯式,前面有三壙供棺葬之用,後方有揀骨吉葬之用,墓室內兼具凶葬、吉葬,在臺灣極為少見,具稀少性及民俗文化價值。墓塔的結構特殊,前有吉獸,中上有葫蘆,其他有南瓜和螺形等,充分代表吉祥意義。 研究墳墓多年的文史工作者鄭遠祥表示,景美福興路底芬蘭山區的幾百座墓塚中,當屬這座最有特色,在台灣、中國與日本研究民俗與葬式的學術圈鼎鼎有名。鄭遠祥指出,「賴氏萬壽塔」興建於1940年,應是在黑潮文化圈內彼此文化交融下的墓塔,極有可能是北台灣唯一一座擁有沖繩葬式特色的家族墓塔。墓塔佔地約三十坪,屬於大型墳墓,前方墓頂混凝土獅子頭塑像,以獅鼻作通氣孔的設計,可能來自沖繩家宅屋瓦上的風獅爺,開門且無墓碑的特徵,也與沖繩雷同。後方的屋頂具有台灣攢尖墓塔的原型,墓塔的後方尖端部分為葫蘆型,葫蘆象徵匯聚天地之氣,屋頂上方接近頂端的琉璃磚為綠色、末端為紅色,具有象徵「煉丹」的風水元素,攢尖屋頂上的屋頂面的洗石子飾面與兩側落水口,也蘊含傳統風水意象,極可能是台灣攢尖屋頂墓塔的始祖。墓塔建材用料精美,工法亦頗精良,值得保存。
福庄(十五分庄)曾經存在的一塊石碑,是在1926年(日治時期昭和元年)所豎立的"興福浚溝修路記",地點在舊地名橋頭(今興隆路二段頭勝安宮前)的橋邊,已於二戰後毀於颱風,今已不復存。根據台北文獻直字第七十二期第91頁記載,碑文內容如下:『興福浚溝修路記 興福在文山郡景美之東北方 百餘年前 先開於萬盛 岡巒環三面 中有良田數百頃 溝澮通流灌溉 先民躬稼 事蓄無憾 潤身潤屋者 相踵而起 曾幾何時 溝土日積而水日乾 山澤之氣不為通 後人坐視夏旱秋潦…
和伯公紀念會館位於興隆路一段271巷4弄3號,由興隆路二段3號旁巷子進入較方便,其前身為和伯公廟,於2010年因都更改建案於已拆除,2014年建物完工後重建於現址,並更名為和伯公紀念會館。進入和伯公紀念會館,在神龕上供奉和伯公的神尊,神尊後方有石造墓碑,神龕下方有石造小屋供奉其骨灰罈。原來的和伯公廟位於興隆路二段25巷1號,最早小廟建於1931年(昭和6年)在25巷口的興隆路上,1964年因興隆路拓寬才由興隆路遷移至巷內,當時因地處低窪地區的農田,因而常遭水患,是於1968年墊高重修,並於2004年再次大事整修。廟中奉祀和伯公,本名為羅阿和,一般民眾尊稱其為和伯公,與客家村落祭祀的伯公(土地公)不同。據說和伯公生前待人和善,熱心公益,因未娶妻生子,死後其土地無人繼承而被人佔據,附近居民感念其善行,將其骨灰收葬並設香爐供人膜拜,後有石碑打造業者奉獻石造墓碑,相傳頗為靈驗,之後信士打造金身供奉於廟中石造墓碑前。
台北江西會館位於興隆路二段116號,為1949年播遷來台的江西人所設。1949年(民國38年),江西省保安團團長鄭執慶率領部署來台,安排在景美定居,並於1953年(民國42年)9月成立台北江西同鄉會。1955年(民國44年)5月於景美興隆路購地500坪,並於1965年(民國54年)籌劃興建江西會館。1971年(民國60年)9月完成一樓工程,並設置萬壽宮供奉江西地方神祇許真君,後陸續增建,於1977年(民國66年)9月全部竣工。萬壽宮由會館旁96巷口進入,一樓主殿供奉許真君(江西治水除妖的地方神),左右兩側為崇孝祠,龍邊祭拜歷次戰爭之烈士英魂,虎邊祭拜江西歷代先哲鄉賢;在崇孝堂外側樑柱上一附對聯刻著「暫奉魂靈安寶島、待隨旗鼓反神州」,可清楚了解當時反攻復國返家鄉的情懷。在二樓懸掛一幅江西省大地圖,三樓設有崇孝祠安置江西同鄉的神主牌,並設有文史館記載保留山西省的人事物。根據熊約翰先生表示,前江西籍立法委員姜伯彰先生為該館貢獻最多的先賢,並創辦「江西文獻季刊」,報導當代人物章贛先賢山水文物等。台北江西會館為少見大規模的同鄉會共同建築,萬壽宮亦是少見的「外省」廟宇,景美的台北江西會館是了解「外省人」心境很特別的地方。
在興隆市場正後方(興隆路二段99號),有一棟一般人很陌生的台北畜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築。此建築是隸屬台北畜產運銷公司的第二家禽批發市場,經營禽畜屠體批發交易及附設肉品分切及冷凍。臺北市市肉品暨家禽批發市場原係由臺北市政府以行政組織型態經營,於77年3月29日由臺北市政府(持有48%)、臺北市士林區農會(持有34%)及肉品暨家禽販運商(各持有9%)共同投資改組為法人組織即為「台北畜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穩建經營第一、第二家禽批發市場及第三、第四區肉品批發市場,提供臺北市民優良禽畜肉品,其中第二家禽批發市場就隱藏在興隆市場的後方。
第 3 頁,共 3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