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娟:在行動中學習-社區大學的社區參與模式

philosophy

在行動中學習-社區大學的社區參與模式

鄭秀娟/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
(發表於2008.5.24~25第十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時任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主任)

十年前,當我從環保組織轉戰第一所社區大學時,朋友問我:「那不是中產階級玩的事嗎?有什麼好投入的?」在十三年前就被問過為何從草根運動轉去「為鳥做事」的生態保育團體的我,對此問題雖一時回答不清楚,倒是沒什麼惶惑。因應社會變遷,不斷變動,本來就是堅守社會改革理念的社會運動組織工作者必需要面對的挑戰。

社區大學對我而言,是個在草根運動、議題經營的同時,應該積極運作的公民學習場域。

當我在環保組織工作時,時常面對可動員的志工與支持者太少,或不知在那裡的困境。因此,環保組織在街頭抗議、環評會議之外,試圖舉辦志工培訓課程,以專業知識或親近自然來吸引志工。但,十多年前,在環保組織轉型之際,我和一些年輕的夥伴就發現:學習是一回事,讓學習的成員參與環保行動或當志工是另一回事。我常為辦培訓課程的朋友打氣說:「30個學員有2個留下來當志工就算成功了。」而這也是社區大學創辦的夥伴們會面對的「學習─公民能力─公民參與」的期望挫折。

我們無法期望上課的人會馬上行動,或馬上在我們期望的面向中看到學員的公民行動,從學習到認知到行動,這段距離原本就不近。那麼,社區大學「打造公民社會」的目標該如何被階段性達成?社區參與是社區大學經營團隊的首要選擇。

認識自己,與社區互動

社區大學不是草根組織,也不是議題性的運動組織,而社區營造也不是緊迫的工作,那麼,社區大學該怎麼發展社區參與工作呢?

各社區大學的經營團隊各有其辦理目標,但若想參與社區的發展工作,自然該先認識所在地有什麼樣的社區組織和社區發展議題,同時,要評估經營團隊與師生具有什麼資源與能力,適合扮演什麼樣的參與角色。

十年前,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在羅秀華老師的陪伴與引導之下,辦理了第一場公民會館願景工作坊。這個工作坊,讓社大的學員和社區民眾一同發想公民會館的願景,並且從中形成可即時進行的行動方案,而這些行動方案則包含了再學習、拜會相關具影響力的人士、尋找夥半等等。就結果與過程而言,這樣的操作模式,造就了一場美好的公民學習與行動經驗。

但我在文山社區大學服務期間,社區大學如何參與社區?以什麼角色?一直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

我私下以為,社區大學如果不參與社區,或者不為社會改革的理念(也就是打造公民社會的辦學理念)服務,那麼就不是我個人會想要投身的場域,並非摒除這樣的辦學理念後的社區大學有什麼不好,而是有太多更適合辦理成人學習機構的人才可以辦學,而我並無此旨趣,再者,社區大學可以比一般成人非正規學習機構獲得更多社會資源(政府補助款是最大宗),那麼自然應該被賦予更多的責任。

從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到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不同的辦學經驗,加上經歷越來越多的社區大學夥伴的激盪與討論,我發現,社區大學經營團隊是否對地方有足夠的認識與發展願景,對其社區參與工作的發展深度有重要影響。

認識與願景,是可以在學習與行動中發展出來的。當經營團隊不認識地方的特色與生態時,無法從中評估自身的參與條件及資源投入取向時,那麼可以「以群眾為師」,亦即透過在地的講師與學員的需求,可以粗窺社區民眾的需求。

文山社區大學辦學初期的公民會館工願景工作坊的操作經驗之美好,其重點在於透過open space的方式,讓關心此一議題的成員相互激盪出願景想像與行動可能性,社區大學則扮演陪伴與基本學習資源提供者的角色。這樣的角色與初期操作模式在後來其他經驗中被證實是合宜的,符應社區大學做為一個學校的角色,也適合社區經營或社區營造非主體的外來參與者的角色。

定位自己,陪伴社區

由外來參與者發動的社區營造或社區發展工作,如果沒有在行動中,獲得社區居民足夠的認同,並承接後續的社區工作,於社區中所創造的成果往往只是一場美麗的煙火,快速消逝,徒留硬體或回憶。這樣的社造經驗,讓人省思到,行動的過程即是一種學習,讓社區居民在參與過程中意識到自身為社區的主體,社區居民可共同形塑願景,並以行動一點一點地拼出願景藍圖,在這其中,社區居民培養公民能力,發展公民參與經驗的過程,對社區居民個體與群體產生的影響才是長久的;就社區大學而言,這即是「打造公民社會」的公民能力與公民行動基礎。

社區大學雖則擁有一定的社會資源,但畢竟無法回應所有社區議題發展的需求,那麼社區大學如何選擇?

在台南縣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建置的過程中,台南縣六所社區大學曾經討論過「如何與社區合作?」。根據社區營造專家的建議,有動力及具體合作條件的社區是優先合作的社區,有動力但合作條件較弱的社區亦可合作,但條件再好,只要是沒有發展與合作動力的社區則不具有合作的基礎。因此,不論是公開徵求或私下拜訪,如果社區組織沒有兩名以上的志工願意一同工作,如果社區組織與社區大學合作意願不高,那麼就陪伴者的角色而言,也無陪伴的意義與功效。

也因此,台南縣北門社區大學與台南縣政府合作,就已開辦村里關懷中心的村里組織來宣傳與拜會,交換對社區發展工作的經驗,針對社區發展目前的需求與發展願景,共同規劃合作的學習方案。在這當中,台南縣的社區大學已向社區組織揭示自身做為陪伴者的角色定位,並以較小規模的學習方案,例如健康講座、志工培訓工作坊等,來嘗試合作,相互認識與培養合作默契,或者,提供經費,讓社區組織自行操作共同規劃出來的合作方案。透過這樣的模式,台南縣社區大學經營團隊在辦學初期得以順利開展與社區組織合作的工作,也因此對地方的發展需求與生態有更深入的認識。

積極的參與,議題式運作

在陪伴社區組織發展社區工作之外,社區大學經營團隊亦可能因應跨社區的議題發展需求,而必須扮演平台的角色,積極串連社區組織與運作議題。例如,台南市社區大學多年來所從事的台鹼安順廠的戴奧辛污染事件追蹤,以及北門社大這一年多來因應海岸變遷所推動的護沙工作。

即使是由議題切入,社區大學的社區參與工作仍舊必須與社區組織互動,或者必須培訓議題運作的志工團隊。只是,在議題的推動過程中,社區大學做為主體的角色相對於陪伴社區的角色要強一些,也因此會面對社會運動過程中,社運組織所面對的「誰是主體」的困擾。該如何維持議題的有效開展,以達到議題運作的目標?又該如何讓議題的開展,有更多的社區組織的力量進入,並且將議題運作的經驗與效益留在社區?這其中的份際,社區大學一如社運組織必需謹審而細緻地掌握與處理。

就北門社區大學的護沙工作而言,護沙是在地社區組織的共同目標,也是縣政府所致力推動的,加上北門社區大學經營團隊不少成員都曾參與反濱南工業區的運動,所以擁有地方人脈的認同,已無社區組織利益的衝突問題。但在護沙工作的推展同時,北門社區大學積極參與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組織的轉型工作,投入在地青年人力設置「七股旅店」此一地方生態旅遊中心,並將護沙的志工行動與生態旅遊及農漁產品加工行銷結合,企圖在既有的地方旅遊市場之外,開創符合對環境友善的「工作假期」、「公益旅行」,以及「對社會友善」的「在地特色伴手禮」的新市場。

北門社大在陪同七股海岸保護協會爭取勞委會的多元就業經濟型計畫資源時,曾被質疑道:「主要是由北門社大的青年人力運作,為何不乾脆由社大來承辦此一計畫?」該項質疑,讓海保會的幹部決定推薦在地青年擔任協會副總幹事,提早面對組織內部世代交替的問題。這也顯示在偏遠農漁村的青年人力不足,而地方組織的資源亦不足,無法聘用青年回鄉的情況下,具有社區交流平台組織功能的社區大學在推動議題工作時,得同時補挹地方執行人力,而這項負擔,若非資源調配得宜、社區參與理念堅強的社區大學經營團隊是無法負荷的。

十年,就教育事業而言才只是起步,就社區營造的造人事業也才只是洒下種子的階,但這十年來,全台八十餘所社區大學在教室內的學習與社區中的行動,都有了不少摸索與足以交流的經驗,僅以粗略的經驗與各社區大學的夥伴及關心社區大學辦學的朋友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