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視野外的世界 講師 唐 曙
如果有一個社區,它不用耗能的汽車代步,只使用自行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它發展都會農業,將公園改闢為農場;它不栽種基因改造農作物、不使用化學肥料;它愛護蟲魚花草和環境,杜絕水、土地及空氣的汙染;它為了避免浪費,全面管控能源的使用。在環境保護、糧食安全、節能減碳等理念幾乎已經成為台灣當代社區教育及工作目標主流的今天,這樣的社區運作模式一定能得到高度的讚揚,即使不讚揚它的,也可能只會說這樣的理念陳義過高,不可能持久,不切實際。總是,這樣的理念不會錯,如果有錯,那麼錯誤只會發生在如何實現理念的方法上。
也許,會有更很多人說,這樣的例子只是「如果」,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像。可離奇的是,這例子不但不是想像,反而是事實,只是它並非來自於對理想世界追求的結果,而是源於一場災難性的危機;它沒有發生在我們主流社會所推崇的文明歐美,而是發生在西方媒體對它詆毀有餘的一座加勒比海島嶼—古巴。
1991年,蘇聯東歐瓦解,長年來得到蘇聯援助的古巴遭到了沉重地打擊。古巴的進口與出口損失了約8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4%,糧食和醫藥的進口嚴重銳減和停止,而對古巴而言也許更致命的衝擊是失去了從蘇聯進口的石油,這使得古巴的石油進口跌剩到1990年以前總額的10%,造成運輸業、工業和農業的產值大規模地損失,古巴從此進入「特殊時期」(Período especial)。在「特殊時期」之初,運輸業、農業、肥料及農藥庫存全面崩潰,糧食嚴重短缺。這段期間,等一班公車要花三小時,停電一次可以持續十六小時,人均食物消費只有「特殊時期」之前的五分之一,古巴人民的體重平均降低了九公斤(廿磅)。在這樣的情況下,飢餓變成了日常的經驗,五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開始出現。
儘管美國的法律允許私人機構向世界各地的災區提供食物和醫藥的人道援助,但對於古巴,它不但經濟制裁和禁運超過了四十年,還在1996年通過《海爾姆斯—波頓法案》(The Helms-Burton Act),片面對於在古巴經營的外國公司進行處罰,並且允許美國公民對這些使用古巴所沒收資產的外國投資者提出告訴。
此外,為了賺取外匯以購買國際資本主義市場的石油,古巴政府不得不將賺錢的產業如觀光業,外包給西歐和南美的一些國家。因為無法再進口鋼鐵和礦石,古巴關閉了煉鋼廠和全國許多工廠,古巴工業全面停頓,數百萬工人失業。這些失業者無薪地被安排進農工業和自產自銷產業工作。
是這樣內外交困的局面,使得古巴面對前所未有的、能源與糧食兩缺的危機。澳洲和一些國家的永續農業專家來到古巴,雖然協助了城市屋頂發展綠色植批栽種,但糧食配給制也進行了調整,古巴家庭的每日食物配給以聯合國所公布的最低基本需求為標準。雖然糧食配給制的主食如小麥、蔬菜、食油和稻米等主食仍有69%依靠進口,但總體糧食的進口率則為16%。古巴政府立即推動有機農業,取代過去農業工業化的形式。農牧方式需要大量依賴石化燃料的肉類和奶製品,由於能源危機而在古巴的日常食譜中消失,代之而起的則是更加高纖、更加新鮮的素食食譜。過去主要用來交換蘇聯石油和賺取外匯的蔗糖產業,也由於危機的緣故而有了改變。甘蔗田開始了柑橘、其他水果以及蔬菜的多樣化栽種。為了解決城市人口過於擁擠而又因水泥昂貴和工具缺乏無法興建房屋的問題,古巴政府在「特殊時期」將國有農場進行土地分配,鼓勵城市居民疏散到國有農場的土地上居住與栽種,組成合作社,將作物拿到農民市集上去銷售。而城市房屋的庭院與屋頂,甚至停車場都成了新墾的農地。
糧食的就地栽種、農業的永續經營、缺乏能源下的大眾運輸策略,都以社區為單位被一一地發展出來。成效如何呢?美國流行病學期刊在2007年9月刊出了一篇名為《1980-2005年間熱量攝取、體力活動和全民失重對古巴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致死率的影響》論文,論文指出:「危機期間,古巴每日人均熱量攝取從2899 卡降低到1863卡;成人體力活動量從30%增加到67%;肥胖患病率從14%降低到7%,過重患病率增加了1%,正常體重患病率增加了4%;糖尿病的致死率下降了51%,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致死率降低了35%,中風的致死率降低了20%,其他疾病的致死率降低了18%,老年人的神經病變和其他疾病的致死率則略有增加。
古巴用這樣惡戰苦鬥的方式,勉強度過了十年。在這十年間,儘管作出了重大的犧牲,古巴政府仍然堅持維護全民免費的公醫制度和教育體制。十年之後,委內瑞拉新的總統雨果․查維茲上任。他由於政治理念與古巴相近,聘請了大量的古巴醫療人員進入委內瑞拉鄉間,解決多年以來嚴重的城鄉醫療落差問題。古巴也藉此機會換得了委內瑞拉盛產石油。2002年四月,委內瑞拉發生政變,一度遭到軍方劫持的查維茲在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的營救之下脫險,之後查維茲開始推動石油國有化政策,古巴儘管得到了更穩定的石油支援,但艱難還是存在,「特殊時期」維持了廿年之久,直到2010年。
2006年五月,一部介紹古巴在「特殊時期」處境和對策的紀錄片「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從石油峰值存活過來」發行。「石油峰值」是1956年提出的一種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石油終有一天會枯竭,而這個走向枯竭的趨勢從全球石油產量的頂峰開始。由於全球探明的石油總儲量不斷提高,這使得這個判斷峰值的理論,有著測不準的爭議。但儘管如此,廿一世紀初這個理論再度被提起之後,引發了一種能源焦慮,全球油價大幅上揚,並且帶動了物價的高漲。古巴其實並非峰值石油的受害者,它的能源問題是由於蘇聯不再提供石油而一夕之間爆發的,但這部紀錄片利用了從2002年再度流行起來的「峰值石油」術語,來探討一旦石油枯竭之後,人們可以如何參考古巴的生存模式(2007年台灣有影展放映了這部紀錄片,引發了有趣的討論)。兩個半月之後,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在緊急手術之後,辭去所有職務,退居二線。將近八個月後的2007年3月26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布希在會晤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等汽車公司老闆時,讚揚了這些大公司在面對能源即將短缺的情勢下發展乙醇和生物燃料等汽車替代能源的努力。布希還呼籲美國國會應儘快通過政府所提出的到2017年生產1320億公升替代燃料的政策。這是美國面對「石油峰值」的對策。
經歷過「特殊時期」、長年在糧食和能源間想方設法解決短缺問題的卡斯特羅,得知布希的替代燃料方案兩天之後,寫下《全世界30多億人注定要因飢渴而早死》的文章,指出美國和一些國家準備把玉米、小麥、大豆、葵花子、油菜籽及其他糧食拿來生產替代燃料是人為地炒作了糧食價格,讓像古巴這樣主食大多依靠進口的許多窮國,無法承受,這會造成「全世界30多億人因飢渴而早死」,然而這樣的血淚諍言,主導國際資本主義市場的富國和經濟體充耳不聞,玉米、高粱、蕎麥、小米和燕麥等糧食價格飛漲,糧食期貨被哄抬炒作,各地的投資經理人爭先搶進這些市場,為他們的金主們獲取暴利,而古巴的艱難繼續維持著。
社區的經營和發展,需不需要國際視野呢?答案是需要,但也可以是不需要,關鍵在於社區成員的理念。如果將社區維持得環保、有機和永續發展是成員的目標,那物質條件越好的社區就越有機會辦到。也許有許多看過「社區的力量」紀錄片的朋友會說條件惡劣如古巴也是能辦到的,那就是這些朋友太低估古巴的艱困處境了。經歷殖民掠奪、戰爭、禁運與封鎖,再加上特殊時期的危機,古巴的社會主義體制是惡戰苦鬥地堅持下來的,只有承認這些物質條件,古巴人民堅韌的意志才真的令人佩服。
許多不贊成古巴政治與社會體制的人,總能在古巴好的社區工作和所謂壞的獨裁政權間作出明快的政治區分,好像這兩件事之間毫無關係。所以,肯定古巴做好處理危機社區發展的同時,還是會加上古巴政權「獨裁、鎮壓同性戀、不民主、腐敗」政治但書,這種議論不科學的地方正在於這個矛盾:一個被形容成如此糟糕的政權,怎麼能承擔這麼嚴峻、長達廿年的危機任務呢?如果依照西方媒體虎頭蛇尾地報導所謂「阿拉伯之春」的媒體邏輯,卡斯特羅不就該像利比亞狂人格達費那樣被他的人民碎屍萬段才是!但古巴自1959年革命以來,卻未曾發生過像「阿拉伯之春」的事,那這種「政治但書」合理嗎?
西方主流的媒體、報章雜誌和影片,為了宰制一般人們的思想,用他們的媒介建立了一個巨大的「理性帷幕」,它們已經懂得不只要透過文字、聲音和影像給人們答案,還要給人們「論證」的邏輯,讓人們用它的模式去思考,去贊成和反對,去為西方霸權的利益服務,並且覺得幸福。但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平等的,都該擁有一份等值等量的幸福,那如果你發現了有人不幸福,你是不是該懷疑:我們是不是偷走了他們那一份幸福呢?古巴人民再怎麼努力運用社區的力量克服災難性危機,發展分散又有效能的社區工作,還是要面對美國替代燃料政策剝奪他們生存權利的襲擊。不受操控的國際視野,可以使認真的社區成員看到更多的困難和機會,失敗與成功,這可以考驗我們的社區工作理念和毅力吧!
201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