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偉大的水利工程—瑠公圳(上)

 
 

(瑠公圳的石硿水道)

 

看天吃飯的灌溉

未興築水圳之前以天然池沼改為埤池的水利設施因儲水有限天旱即有乾涸之慮

郭錫瑠於1736(乾隆元年)由彰化舉家北上定居中崙從事興雅庄一帶荒原開墾(在松山五分埔基隆路一段南京東路五段)

以信義計畫區山邊的柴頭埤為灌溉用水

尋找灌溉水源

基隆河床低河水深宏錫口(松山)為水路交通要塞無法於河中築堤建壩灌溉農田

霧裡薛溪(景美溪)當時已興築霧裡薛圳

往南發現新店溪支流青潭溪河床甚高水量充沛適合灌溉水圳之水源

開鑿青潭溪石硿引水隧道 

1740(乾隆5)金順興墾號開始開鑿百餘公尺的石硿通水圳路引水源入圳道

徒手鑿壁以油燈照明不時遭受山胞攻擊傷亡慘重

以聯姻迎娶潘氏白番為妾聘用山胞隆安馬研為隨身護衛

1753(乾隆18)大坪林五庄(二十張十四張十二張七張寶斗厝)以蕭妙興為首的墾戶合組金合興墾號接手開鑿

提供大坪林五庄境內土地供郭錫瑠開鑿圳路另提供獅頭山旁(今碧潭)土地興建水池蓄水

1760(乾隆25)秋天鑿穿新店溪岸的岩石通水隧道與青潭溪相接

石材師鍾阿傳把當時與山胞血戰狀況刻於圳路旁的岩石上

1773(乾隆38)大坪林圳完工灌溉新店地區農田460餘甲】

灌溉用水引渡霧裡薛溪

1760(乾隆25)郭氏得萬盛庄墾戶鄧宜生廖簡岳出資協助完成萬盛庄各處圳路工程並給予無償取水灌溉之權利

1761(乾隆26)完成平底木梘引水橫渡九十餘公尺的霧裡薛溪

1762(乾隆27)瑠公圳全線完工通水灌溉台北東區一千二百餘甲農田

平底木枧因兩岸居民捨擺渡走水橋不經數年木梘損毀乃改以大水缸去底相接成涵管埋於溪床連接兩岸圳路恢復通水

郭氏心力交瘁與世長辭

1765(乾隆30)夏天連日豪雨山洪暴發霧裡薛溪底暗渠悉遭沖毀

郭氏心力交瘁積憂成疾一病不起是年冬天與世長辭

 

 

 

 


郭元芬繼承父志完成偉大水利工程

郭元芬與工程師陳菊司研究設計決定仍以木枧架於溪上通水但將平底槽改成尖底槽時稱菜刀梘可以防止行人於水橋行走解決灌溉用水橫渡霧裡薛溪的大工程

1767(乾隆32)郭元芬於新店溪中游大宅庄(今碧潭)以桂竹編成圓形及漏斗型的竹蛇籠內填入卵石及石塊由東至西築堤成為攔水壩為瑠公圳取水源頭(當時稱下埤)並興築圳路由碧潭至霧裡薛溪直通木枧

1769(乾隆34)攔水壩及至木枧主幹圳工程完工瑠公圳至此全部告竣

不肖子孫敗光家產,產權轉售板橋林家

1828(道光8)郭錫瑠曾孫郭章璣將梘寮圳路水田等二分之一產權以三千七百銀圓讓渡給林益川(板橋林本源的先人)共同經營管理行號改為林益和

1829(道光9)郭章璣又以四千二百銀圓將圳路埤池圳寮木梘等所有設施全部讓渡售受由林益川獨資經營

郭氏兩代歷經三十年辛勤開鑿的水利事業就此悉數轉由板橋林家接手經營

 

 

日人擬統一管理強化水利事業

1895(光緒21,昭和28)日本接收台灣,台灣適合發展農業

惟當時農田水利事業全屬私人經營圳路錯綜複雜形成資源浪費又因圳主各自為政常有用水糾紛衝突

日人乃開始研究以統一管理方式來強化水利事業以提高灌溉效率增加農業產量

、「公共埤圳瑠公圳時期

1901(明治34)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公共埤圳規則」十六條重要的私人埤圳改變為公共埤圳賦與行政官署對水利事業有絕對的管理權與控制權

但業權仍屬私有從水租費中支付金額給業主等同政府向民間租賃統一經營

1901(明治34)瑠公圳被認定為公共埤圳稱為「公共埤圳瑠公圳」

台北地區同時被指定為共共埤圳者還有大坪林圳(新店地區)霧裡薛圳(台北西區)大坪林圳(新店地區)上埤(位於大安與中崙之間)

1902(明治35)一月指派木柵指南宮開山董事林瑞會為管理人

公共埤圳組合

1906(明治39)九月鑒於大小埤池及圳渠較多管理效率難臻理想台灣總督府又公布「台灣公共埤圳規則施行規則」二十八條將有關埤圳統一組成公共埤圳組合

由地方行政關署首長為管理人(當時由台北廳長兼任)以行政官署的公權力來管理水利事業

十一、「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時期

1907(明治40)瑠公圳霧裡薛圳與上埤等三圳埤規劃合併組成「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並訂立組合規約成為水利事業的自治團體此為「瑠公農田水利」會最早的組織

四月經台灣總督府核准並依規約任命當時台北廳長佐藤友熊兼任組合管理人相關業務由台北廳有關人員兼任

1907(明治40)十一月「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由當時台北廳長加藤尚志兼任組合管理人為了圳路統一及圳道暢通乃研訂埤圳整治計畫共需135,292日幣其中最大支出為將景尾溪上的木枧改建為鋼筋水泥橋花費42,387日幣新店溪碧潭圳頭堤偃改以鋼筋混擬土耗資27,601日幣

十二投入資源整併及改建水利設施

景尾溪上的木枧需經常維修每遇颱風須拆除放至於景尾街的枧寮日人於1907(明治40)將木枧拆除改建水陸兩用的鋼筋水泥橋

耗時兩年的瑠公橋於1909(明治42)十月竣工953,為全台灣第一座鋼筋水泥橋,由台灣總督佐久間親自主持

以瑠公圳為基幹在景尾至公館段整併霧裡薛圳

新店碧潭的堤偃改為混擬土並將取水口到公館的主幹圳全部以卵石砌漿強固並加寬加深(6,9404.5 3.6)

整體工程於1909年完工至此水路統一水量充沛乾旱之季亦不虞缺水

十三效益顯著收穫大增私埤主動加入「瑠公圳組合」

瑠公圳整治後受灌溉農田豐收台北市中北部大小私埤農墾戶希加入「瑠公圳組合」接受統一管理與經營

1910年(明治43)將台北市中北部私埤併入「瑠公圳組合」新增灌溉面積四百餘甲瑠公圳組和範圍遍及台北市發揮最大輸水灌溉功能

 

 

閱讀 6489 次數